第2课_可靠传输的基本原理
热度🔥:14 免费课程
授课语音
可靠传输的基本原理
可靠传输是指在网络通信中,通过某些机制,确保数据能够从发送方准确无误地传输到接收方,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。可靠传输协议通常应用于需要高数据传输准确性的场景,如文件传输、电子邮件、Web浏览等。
在传输过程中,可能出现多种问题,例如数据丢失、数据损坏、传输顺序错误等。为了应对这些问题,可靠传输协议通常采用确认应答、重传、校验和、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机制。
以下是可靠传输的几个基本原理和机制:
1. 确认与应答机制(Acknowledgement)
确认机制是确保数据包传输可靠性的核心原理之一。接收方在收到发送方的数据后,会发送一个确认报文给发送方,告知其成功接收到数据。这种机制可以检测数据是否成功到达接收方。
1.1. 正向确认
在数据发送后,接收方必须返回确认消息,表示接收成功。接收方会告诉发送方成功接收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列号(或数据包号)。
1.2. 超时重传
如果发送方在设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消息,它会认为数据丢失或损坏,进而触发超时重传机制,重新发送数据包。
2. 序列号和确认号
为了确保数据的顺序性,可靠传输协议会为每个数据包分配一个序列号,以便接收方能够按正确的顺序重组数据。此外,接收方会在确认报文中返回确认号,表示接收方已成功接收到的数据的下一个期望的序列号。
2.1. 序列号
每个数据包在传输中都有一个唯一的序列号,发送方将其附加到数据包中,接收方可以根据这个序列号判断数据包的顺序,保证数据按序接收。
2.2. 确认号
确认号表示接收方希望收到的下一个数据包的序列号。如果接收方的确认号是N,表示接收方已经成功接收了序列号小于N的数据包。
3. 数据包的校验和(Checksum)
校验和是为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或损坏。在发送数据时,发送方会计算并附加一个校验和到数据包中。接收方收到数据后,重新计算校验和,如果与收到的校验和一致,说明数据没有被破坏。
3.1. 校验和的作用
- 数据完整性:通过校验和检查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损坏或丢失。
- 错误检测:能够发现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传输错误,如位错误或丢失。
4. 重传机制(Retransmission)
当发送方未能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或收到损坏的确认时,会触发重传机制,将数据包重新发送给接收方。重传机制是为了确保数据最终能够成功到达接收方。
4.1. 超时重传
如果发送方在设定的超时窗口内没有收到确认,它会认为数据丢失或损坏并重新发送。
4.2. 快速重传
快速重传机制在接收方接收到某些丢失的数据包时,通过发送重复确认(即接收到的最大序列号)来告知发送方立即重传丢失的数据包,而无需等待超时。
5. 流量控制(Flow Control)
流量控制是为了避免接收方处理不过来的数据量,确保发送方不会发送过多数据以致接收方的缓冲区溢出。TCP协议通过滑动窗口来进行流量控制,接收方根据自身的接收能力来告诉发送方可以发送多少数据。
5.1. 滑动窗口
滑动窗口机制是流量控制的核心,窗口大小表示接收方能处理的最大数据量。发送方在窗口内发送数据,接收方会根据窗口的大小反馈可以接收的数据量,确保发送不会超过接收方的处理能力。
6. 拥塞控制(Congestion Control)
拥塞控制是为了防止网络中发生过度的流量,从而导致网络拥堵和数据丢失。拥塞控制机制可以动态调整数据的发送速率,以适应网络的负载。
6.1. 拥塞控制算法
常见的拥塞控制算法有:
- 慢启动:当连接开始时,发送窗口很小,每收到一次确认就将窗口大小加倍,直到达到网络的拥塞阈值。
- 拥塞避免:当拥塞窗口达到一定大小时,发送窗口的增长速度会减缓,避免过多的数据流入网络。
- 快速重传与快速恢复:检测到数据包丢失时,快速重传丢失的包,并调整发送窗口大小,避免持续的拥塞。
7.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可靠传输
- 面向连接:如TCP协议,通信前需要建立连接,确保数据传输可靠。
- 无连接:如UDP协议,在某些情况下(例如实时通信),可以通过增加确认、重传等机制在无连接的情况下实现一定程度的可靠性。
8. 总结
可靠传输机制通过一系列手段,确保数据能够可靠地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,避免数据丢失、乱序和错误。在可靠传输过程中,关键技术包括确认与应答、序列号和确认号、校验和、重传机制、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。这些技术共同作用,保障了现代网络通信中的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。